8月30日,一汽通用輕型商用車有限公司修成正果。至此,中國商用車市場在出現中日合資、中歐合資之后,終于也出現了中美合資。乘用車領域的萬國品牌亂戰也開始在商用車領域點燃。與乘用車領域自主品牌的積弱不同,自主品牌在商用車領域占有絕對地位。
我們暫時不用擔心在商用車領域出現外資品牌占據百分之七八十份額的情況,但仍需警醒。因為,商人對市場和利潤的壟斷性的追求,注定這個行當中是不能產生白求恩的。他們&8220;不遠萬里&8221;來到中國絕不可能是為了 &8220;毫不利己地幫助中國提升汽車工業&8221;,只是為了占有市場,為了這個目的他們當然要最大限度地干掉對手。我不可能給了你技術最后你再和我搶市場,從這點上說,以市場換技術的說法先天就不成立。
歷史同樣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桑塔納走俏中國時上海牌消失、一位跨國車企的總裁離任時的話最能讓人看清這一點:&8220;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把紅旗品牌滅掉。&8221;在當時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或者其他的原因沒有重視,就導致了幾大集團現今不得不轉過頭來費勁地重塑自主品牌。
如果說在有股權限制的汽車領域不是特別明顯的話,日化行業最能看清這個事實。在外資進入中國前&8220;南有家化、北有日化&8221;,在外資日化大腕進入后,幾乎并購了所有中國日化行業的一、二線品牌,在獲得這些品牌的生產設備、市場和營銷渠道后,這些品牌不是被雪藏就是消失,即便后來有些品牌被中國企業回購,但市場已不復當年,如今日化市場少有&8220;中字旗&8221;。
這就是外資慣用的金錢戰略,&8220;暫時打不垮你我就收購你,并最終消滅你&8221;。汽車業比日化業好點的是,政策對外資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比例有限制,不得超過50%。但如果有一天這個政策改變了呢,那時的汽車業會不會就是今天的日化業呢?
大家都說,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我們還沒有實力制定標準,我們不想淪為他人的貼牌工廠,那么就一定要保有我們自己的品牌,即使合資后也要確保這個品牌的獨立性和發展的延續性。商場沒有白求恩,商用車企當以乘用車為鑒,自己的品牌不能丟。